天呐小说网 > 眼底红尘 > 21.追究

21.追究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

  比及羊玄之到了光禄寺上任,大家就在等候着他擎出什么言论来。

  而另一边,齐王、河间王要上京为太子伸冤的消息,传的更加沸沸扬扬。

  羊玄之没有让人们等多少时候。

  这日早朝,他上了本。

  羊玄之的上书并不复杂,主要有三项内容。

  一则,前太子已薨逝,应入土为安。可他如今仍是庶民身份,这显然是不合适的。死者为大,朝廷应该恢复身份,早立谥号,悼念安葬。

  二则,太子死了,国家没了继承人,这不是长久之计。二皇孙司马尚就在宫里,应该册封为皇太孙,好好抚养长大,做继承大统的接班人。

  三则,太子之死,贾后有责任。这责任有如此如此。但是最主要的,恐怕是中了身边小人在背后的挑拨离间。至于是谁挑拨的?如何挑拨的?望贾后三思,并且不要糊涂了事,必要明察到底,以慰太子的亡灵,也平息众人的不忿!

  前两项内容,合情合理,意料之中,并不出格。

  可第三项内容一说出来,下面的人顿时安静下来,落针可闻。

  有人在贾氏面前使离间计,还要追查到底?

  这事是真的,还是要寻个替罪羊?

  这牵涉可就要大了!

  贾模的脸白了又红,红了又白。

  羊玄之数落贾氏,针针见血,让人难堪。

  可到底他还不傻。

  羊玄之这是明贬暗保。

  如今情势之下,如果贾氏能低下头来,认错谢罪,再揪出背后的小人来当替罪羊,以此平息众王怒火,缓和纷争,也算是最好的结果了。

  他咬牙忍了。

  司马伦暗中也咬了咬牙。

  俗话说,做贼心虚。

  虽然羊玄之没有明指,可竟然令他如芒在背。

  没看出来,羊玄之这小子胆子倒大的很!

  他怎么知道的这么详细的?!

  他怎么知道有人使了离间之计,还言之灼灼?!

  这离间之计,孙秀应该做的很隐蔽的?

  羊玄之若只是捕风捉影,难道会这么明目张胆把这种的事情当着人说出来,还意有所指?

  他表面上不动声色,心里却在暗暗发狠。

  有人更坐不住。

  阎缵。

  阎缵第一个想跳出来。

  司马雅等人谋反,已经被秘密处死了。

  他抬棺上书,当时是出于义愤,可间接造成的后果,是太子越发的遭贾氏记恨,进而身死金墉城。

  这些日子他也惶惶不可终日。仿佛走到哪里,都有人指指点点,在说他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羊玄之不会说的是自己吧?!

  他听着很别扭!

  他涨红着脸,就想要跳起来,述说一番自己的心肠可鉴日月云云。

  几个冰冷的眼神嗖嗖的射过来。

  有裴頠,有张华,还有司马伦。

  他心一抖,嘴巴张了张,缩了回去。

  羊玄之的意见得到几位大臣的附和。

  惠帝不久表示,人死为大。羊玄之的上书有理有情,准了。

  当然,惠帝到底能不能懂,这不重要。

  人们看的是贾氏的态度。

  贾氏服了软。

  贾后上表云:“司马遹不幸丧亡,可怜他迷惑悖逆,又早夭折,我悲痛的内心,不能自已。妾私下希望他刻骨铭心,更思孝道,极度虔诚,以正名号。此志不成,更让人酸心遗恨。司马遹虽然罪过很大,但仍是帝王的子孙,若用庶民之礼送终,情实怜悯,特意请求天恩,赐他以王礼安葬。妾确实愚昧浅见不懂礼仪,不胜至情,冒昧地陈述我的想法。”

  于是,朝廷下册书恢复司马遹的太子名号,惠帝为太子服长子的斩衰,群臣服齐衰,让尚书和郁率领东宫的官属备制吉凶之制,从金墉把太子的灵柩迎归。赐谥号愍怀。择了吉日六月二十六日,下葬于显平陵。还以惠帝的名义建了思子台,命大臣江统、陆机等作悼词颂赞。

  二皇孙司马尚被立为皇太孙。将原太子妃接回宫中,照看皇太孙成长。既然太子已经恢复名号,离归什么的也就别提了。王家也接受。他们要的只是贾氏的态度。至于太子妃,反正离归的王惠风在家养着也是养着,在宫里养着也是养着,难道还能另嫁不成,那是不可能的。

  为了显示新气象,惠帝又下诏书决定改元永康,赦天下。

  剩下一件事,是追查。

  这就是要给太子之死一个交代。

  不追究几个责任人,怎么可能息了众怒。

  贾氏推出了三个替罪羊。

  刘振、孙虑、程据。

  这三个人,是直接将太子害死之人。

  手段又极其残忍。即令是千年之后再看那古籍中的记载,也不忍直视。

  他们固然是冤枉的。

  贾氏要是不下令,他们敢动手吗?

  然而没有他们说理的地方。

  甚至连说理的机会都没有,贾氏下令捕杀之。

  另一个方向,就是是否有人挑拨离间了。

  这就是深究了。

  然而贾氏却不想深究。

  一则,关于太子的那些风言风语,其实从来都存在着,也切合了贾氏的心理。只是看什么时候,贾氏拾起而已。

  二则,贾氏现在,是需要人支持时候。

  羊玄之也明白这些。他并没有期待上了一本就万事如意了。

  他和张华的意思,是隔山震虎。

  羊玄之和张华的剑,都指向司马伦。

  二王逼宫,虽然危险,但是他们有时间做准备。

  这个准备,其中一个就是舆论。

  前面说过,大晋朝廷虽然软弱,但是却处在了微妙的平衡之中。无论哪个王的力量,都没有绝对的优势。如要打破这平衡,都要寻求帮手,尤其要有世家这个群体的支持。

  而朝廷准了羊玄之的奏,贾氏低头,算是有交代了。

  羊玄之和张华,裴頠等支持贾氏的臣子也在努力地营造舆论,疏导世家,劝说大家推翻贾氏是动摇皇权,对大局不利。

  这起到了作用。

  至少大多数的世家都表了态。比如琅琊王氏,都表示太子一事,应到此为止。

  王氏作为太子外戚,把王惠风重新送进宫里,就表明接受了朝廷的安排。

  众世家基本也就意见不大了。

  而张华最忌惮的,是司马伦。

  这是因为,司马伦作为车骑将军,掌管着御林军!

  这远比二王威胁更大!

  贾氏一族的贾模,管着禁军。

  御林军和禁军,就是洛阳城和紫禁城的关系,一个大圈套着一个小圈。

  所以一旦司马伦兵变,则贾氏还有什么可能性吗?!

  更深切的原因,是张华看透了司马伦的野心。

  从司马伦曾经试图说服他共同推翻贾氏主政,再到司马伦谄媚于贾氏,他就看出了司马伦对贾氏的忠心是虚情假意,他的野心绝对不小。

  他不是没对贾氏阐明他的观点。

  可是这些贾氏并不接纳。

  俗话说,独木难撑。皇权本就式微,她的权力来之不易,也需要皇室中人的支持。

  皇子王们,她信不过。凡是有威胁的,她一一都要剪除。

  而司马伦是宗室。年事已高,是惠帝的爷爷辈,在血统上离现在的惠帝几乎是最远的,

  所以她以为,对皇位的觊觎之心,司马伦恐怕不会有。即使有,可能性也最低。

  她向张华表示,司马伦只是贪慕钱财权势而已,不足为虑。

  她这么想,也是有根据的。

  司马伦是文帝之子,武帝的叔叔,才能平庸。

  这一庸愚的品评,可不是无端而来。

  他的糗事不少。

  其中一件,就是他年轻时支使别人去偷他侄儿司马炎的貂皮大衣的事。

  那时晋武帝司马炎刚刚夺得天下,头脑还清醒,号召天下人勤俭节约,不搞铺张浪费,武帝自己日常穿的也是地摊货,吃的也相当于大排档,连他的坐驾宝马车的牵引绳磨断了,都下令说用粗麻绳来替换。

  在这样的规定下,其他皇室成员显然也不敢太过显摆,所以二十多岁的皇叔司马伦也没有可以让他这样的年轻人装逼扮酷的名牌服装。

  这让他很不淡定,于是效法信陵君的故事,支使人去偷司马炎收藏在府库里的貂皮大衣。

  但很不幸,这事没有成功,相关人员被抓捕起来,这肯定是要杀头的。当时有几个坚持法律原则的大臣认为,司马伦也应该一起被砍。不过司马炎到底对他这位叔叔下不了手,将他放过了。(此处援引自网友轩辕岛的网文——八王之乱第三挂司马伦)

  而且司马伦在担任平西将军时,也没有大的功绩。反而因为粗暴敛财,被朝廷究回了洛阳。

  司马伦的谄媚,贾氏又如何看不出来。

  可是她就需要这样的人。

  没有威胁,听命于她,在皇室中又资格高,辈分老。

  所以张华等人的话,她不以为然。

  张华和裴頠也没把希望都寄托在她身上。

  她不做的,他们要做。

  弥封补缺,原是他们这些年来一直在做的!


  (https://www.tiannaxs.com/tnw29852/2089666.html)


1秒记住天呐小说网:www.tiannaxs.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tiannaxs.com